你在碰到當某個人的言行讓你不舒服(感到困擾、不快、受傷)時,你會給他真實且直接的回饋嗎?在這裡指的不是「槓回去」,而是讓對方知道你的感受,以及希望改善之後彼此溝通方式的意圖。但常常我們不會這麼做,因為我們會擔心我們的回饋會不會讓事情變得更糟,或讓彼此的關係變僵了。
《史丹佛人際動力學》書中告訴我們,選擇忽略、忍受而不給予對方回饋,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,因為負面的感受有可能累積,以及對方沒有意識到問題所在而重複做出相同的行為,都只會讓問題在之後持續發生。那麼,該怎麼做呢?
1. 不要正當化自己的沈默:
《史丹佛人際動力學》首先建議你,要先察覺自己是否已經用以下方式「正當化」自己的沈默:
“我不該感覺到OOOO這樣的情緒“—感受通常不會是「錯的」,有可能出錯的是你表達感受的方式
“因為他遇到OOOO,所以我該體諒/忍受他“—不論你是否理解對方行為背後的原因,但並不影響你感受的正當性。
“我確定這種感受會消失的,之後我就忘了“—有些感受會消失,但有些則會留存很久,甚至讓彼此關係惡化。
“我同時對對方有複雜的感受,彼此抵銷吧“—情緒不是數學,不能用+5加-5等於0的方式看待,你可以同時把這些感受都完整表達出來。
“我怕我因為氣炸了,會控制不了自己說出過分的話”—你可以先讓對方知道你很生氣,但是讓你冷靜20分鐘後再談。
如同《EQ》作者丹尼爾高曼說的,EQ並不是壓抑情緒,而是在自我覺察,以及在情緒升起時,能夠辨識出情緒存在,以及妥善處理情緒的能力。
2. 讓對方認真看待你的回饋:
《史丹佛人際動力學》提出了四種「回饋意見模型」,讓對方知道我們的回饋是與他們的利益一致的,來引起對方認真看待:
「你的行為對我造成這些影響」--如果對方是真心在乎你的,這個做法就會有用。但如果對方不在乎你,他們可能就會敷衍帶過。
「你的行為無法達成你的目標」--如果對方曾經表達過他的目標是什麼,你點出他的行為無法對他的目標有幫助,也會引起他的注意。
「你的目標也許達成了,但是你正在付出不必要的代價」--如果對方的行為有副作用,你點出這個問提,也會讓對方注意。
「我是不是做了什麼,才造成你產生這種行為?」--人際關係是雙向的,表達你願意共同承擔這個責任,也會讓對方比較容易接受他的責任。
採用「回饋意見模型」的好處就是能將雙方的防備心降到最低,讓後續的對話在相對比較理想的狀態下進行。
#史丹佛人際動力學
#老查隨意讀
(圖片出處:Babyaimeesmom, CC BY-SA 4.0 https: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sa/4.0, via Wikimedia Commons )